小孩子都喜欢打游戏,手机对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。孩子们自制力差,抵制不了游戏的诱惑,常常会沉迷手机游戏,打骂都不管用。

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

1. 做好表率

研究发现:如果家长爱读书看报,孩子的成绩也会很优秀。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以父母为榜样学习。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、玩游戏,孩子也会跟着效仿;强制性规定也会遭到孩子的驳斥:为什么你可以玩,我就不可以?想要孩子理性对待网络游戏,家长要做好表率,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。2.帮助孩子制定计划

人都有惰性,大人和孩子都不例外。但相较于认知不足、自律能力差的孩子,大人更具逻辑和理性。所以家长要辅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玩游戏的计划,如果孩子认真执行要有所奖励。也可以像主持人董卿学习,不把电子设备带进卧室,能防止孩子睡前玩游戏损害视力、影响睡眠,也能利用在这个时间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促进亲子关系。3.增加亲子互动和陪伴,转移孩子注意力

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“缺少父母陪伴、感到无聊”是很关键的一点。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,分享彼此的趣事和烦恼;带孩子做一些亲子运动,如跑步、打乒乓球等;假期组织家人户外旅游或者野炊,引导孩子走出游戏,投入大自然的怀抱,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。在线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,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加强引导,妥善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。如果孩子沉迷游戏,要多一些耐心和责任心,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,总有一种能让他们戒掉网瘾。

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

作为家长以身作则。在孩子学习、写作业的时候请家长不要玩手机。孩子在写作业而家长在玩手机,这样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要自律,不要给孩子一个爸妈在玩手机的印象。作为家长,对孩子多一点陪伴。由于家长工作等原因,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很少,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。在孩子内心深处渴望父母陪在身边。作为家长,允许孩子适度娱乐。现在小学生学习竞争也是很大的,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,孩子提出玩游戏的建议应该被允许,但是要提前说好玩游戏的时长,并按约定执行。作为家长,想办法用其他东西替代手机游戏。孩子爱玩手机游戏是因为从中得到乐趣,满足了他们内心需求。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,分散一下玩游戏的注意力。也可以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代替手机游戏。作为家长,要在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。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家长不妨看看书、练练字,为孩子营造学习氛围。孩子看见家长在看书、写字,自己也会想我也要想爸妈一样。这样就能安静下来学习了。作为家长,要多鼓、多肯定孩子。谁都希望得到认可,小学生同样希望得到认可。家长要多鼓励孩子,让他们树立自信,有自信了,自我控制力也会得到锻炼。

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状

每个家庭都会有多余的手机,让孩子拿着看视频或者玩游戏,也有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买手机,让孩子上学的时候带手机。孩子使用手机本身不是坏事,但是如果孩子自制力差,不能控制玩手机的时间,过度沉迷于游戏、视频等,那么负面影响就太大了!

清华大学的一位心理学专家指出,美国有一项研究让人“触目惊心”,在100个孩子当中,有一半是平时接触不到手机的,另一半是对手机沉迷的,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十年后发现,沉迷手机的那些孩子只有两个人考上了大学,不玩手机的孩子只有三个没考上大学!

这个数据给很多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,当你还在纵容孩子玩手机的时候,是不是忽略了手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负面影响?在中小学生当中,现在很少有不接触手机的,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放松一下没问题,但是下面这些沉迷手机的后果你考虑到了吗?

过度沉迷手机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:

1.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心理

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,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,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,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,可以眼见为实的。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,导致运动能力低下,影响生长发育。

2.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

有专家表示,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,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,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。经常玩手机的孩子,往往都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,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的孩子。

3.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,手机、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的电磁波辐射,对健康状况和认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
4.手机耽误孩子学习

喜欢玩手机的孩子,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,对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,学习成绩下降,受到职责后更需要在手机里找到慰藉,形成恶性循环之后,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,产生厌学情绪。整天沉迷手机世界里,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、精力自然就少了,久而久之,学习成绩必然下滑。

知道了孩子沉迷手机的后果之后,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些担忧,不知道该怎么办,如果直接制止孩子玩手机,把手机没收,孩子肯定会反抗,如果继续纵容,又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长。恩诺教育一级心理专家林老师认为,家长应该做到合理引导和干预,可以让孩子适当使用手机,但是一定要合理使用,防止沉迷手机。

家长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干预呢?恩诺教育以及心理专家林老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给出了不同的建议,希望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家长,都认真看看,帮孩子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,不要沉迷手机。

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段,对孩子玩手机进行干预和引导:

1-3岁: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

主要原因有二:

1.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,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。

2.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(手机游戏电视)越多的小朋友,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(比如多动症)的可能性也越大。

正确的做法:

1.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,多与孩子互动、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。

2.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,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。

3.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,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、发语音、拍照片等,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认知。

3-6岁: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

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,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“照看”。但3-6岁的孩子还小,自控力不足,一旦接触游戏,极易上瘾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可以适当接触手机,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、可与人聊天、视频等基本用途,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。

正确的做法:

1.父母家人去娱乐化,即删除游戏、音乐、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。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,除了翻翻相册、拍拍照、也不会觉得有趣,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。

2.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,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。(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,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。)

3.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,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,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。

7-12岁: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
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,即儿童叛逆期。处在叛逆期的孩子,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,会变的固执又脾气暴躁,有时讲起来道理,怼的爸妈都无语。

面对孩子沉迷手机,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:一用父母身份强压;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。这两种方法,弊大于利。长此以往,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,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。

正确做法:

1.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、次数,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,如若违反,可以承担家务作为责罚手段。

2.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,目标是“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”,而不是“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”。

3.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,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,不要说“现在立刻去做作业”,而是说“我知道这个游戏好玩,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。”

12-18岁:适当干预,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
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处于青春期的前奏,思想认知水平较高,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。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、合理利用。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、甚至是暴打一顿,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。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,能伤害孩子,但也能帮助孩子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

正确做法:

1.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,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。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,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。

2.有了沟通和信任后,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,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、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、一次可以玩多久、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。

3.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,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,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、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