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游圈的伯乐书灯觉得,现在谈论“手游后时代”,就像半夜醒来,发现无数人在广场上狂欢,却没人明白为什么。身边的同事朋友聊起手游都带着点复杂的情绪:喜欢,却又觉得腻味;想玩,但总觉得差了些什么。大家都知道,热闹背后藏着深深隐忧,这个暴涨期过后,留给普通玩家的,真是自由和快乐吗? 随便打开App Store,手游榜单热闹的像菜市场:一边是老IP不断复活,一边是新爆款接连上线。你可能觉得,这样的盛况一定是玩家意愿的体现,不然为何厂商能赚得盆满钵盈?但官方发布的数据其实早就埋下了隐忧——据QuestMobile 2023年数据,用户规模增速首次跌破1%。行业热度依旧,玩家人均使用时长甚至微降,不少玩家其实是在“被热闹”中反复循环。 在手游后时代,被潮水裹挟着前行的玩家,真的能享受到乐趣吗?我身边的很多人,装着几十个游戏,打开却总是那几个:“换皮太多,活动套路都一眼见底。”“氪金、肝、运营策略换汤不换药……”吐槽声此起彼伏,却没有谁真能摆脱这场“热闹的空虚”。 曾经的手游,带给人的感官刺激和社交体验是新鲜的。每一款现象级作品,都有独特的记忆点。可跟风、模仿、无休止的活动和礼包,成了竞争的全部。创新成了负担,厂商和玩家都被迫捆绑在所谓“高热度”中,奔波不已。 比如前几年爆火的“二次元手游”风潮下,每家厂商都想分一杯羹,结果同质化严重,即便投入巨资也逃不过玩家审美疲劳。厂商在“卷内容”、玩家在“卷榜单”,最后谁也得不到想要的那种真诚的快乐。网易的《明日之后》曾以末世生存为噱头,却也逐渐演变成资源与数值堆积的循环。创新成本太高,失败代价巨大,大家最后都选择了安全的道路,但却把玩家推向无趣的边缘。 纵观各大手游社区,很多老玩家都陷在“退游”与“不舍”之间。新游来的快,去得也快,老游的日常则变成机械重复。主播“夜航渔夫”就曾分析,一般手游能火超过两年已属不易。手游后时代,玩家越来越难以找到长期投入的动力,同时又难以割舍早年投下的时间和金钱。 有粉丝在我的公众号留言:“感觉自己像在跑步机上,前面是活动、榜单、氪金任务,停不下来,但其实也跑不远。”现在的手游更像是一个内容工厂,持续产出,持续消耗,却越来越难以打动玩家原本的热情。甚至不乏极端案例:2023年某热门射击手游宣布停服,玩家数百万充值无处申诉,社交媒体上一片哀嚎。这些焦虑和不安,成为后时代玩家心头难解的结。 我始终相信,“手游后时代”不是终点,而是新变革的起点。现在行业内卷、玩家迷茫,但也正因为真正的创新才有机会被期待。比如部分独立工作室推出的叙事型手游、小众另类玩法,近年来开始低调崛起。不是每个玩家都想要排行榜第一、等级满级;有人只想在夜深人静时,与一款游戏慢慢深耕,收获一点微小但实在的满足。 腾讯、网易也开始尝试“非数值化”手游,比如《未定事件簿》《光·遇》等,它们不再把PVP、打榜、氪金作为核心。虽然暂时没法撼动榜单,但总算点燃了些许希望。在手游后时代,追问“乐趣”的本质,或许比一味追逐热度更有意义。 我写这篇文章,并不是要唱衰整个行业。事实是,手游市场的规模依旧庞大,2023年收入高达2600亿人民币(据伽马数据),只是这不是一种单纯的“繁荣”。在玩家越来越懂得选择、厂商也开始反思内容质量时,手游后时代的本质,变成了对“什么才值得投入”的深层讨论。 对于每个与手游结缘的人来说,或许可以问问自己:你还记得曾经被一款游戏感动、熬夜奋战的时候吗?你打开手机,是期待新奇,还是只是出于惯性?热闹之后,空虚更容易被放大。希望未来的手游厂商,能贴近玩家的真实情绪,让创新与真诚成为行业的底色。 手游后时代,不只是一个行业标签,更像一面镜子,映出我们每个人对“乐趣”“自由”与“归属感”的终极渴望。热闹归热闹,更想要的,是那一点点被真实感动的温柔。 有人会说,这些话题太情绪化,不够理性。可手游本就承载了太多情感投射,是陪伴、是成长、也是退场时的不舍。手游后时代,也许是一个游戏行业沉淀的开始。如果你也有同样的迷茫和期待,欢迎来评论区聊聊,或许,我们还能一起找到那份未曾消逝的游戏热情。

